首页 > 攻略 > 手游评测 > 详情

恒河猴实验—恒河猴实验的意义

2024-12-09 02:13:27 | 来源: 互联网整理

60年前,“恒河猴实验”得出的育儿道理,60年后很多父母还不懂

很多新手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,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:面对新生儿的哭闹,是否应该及时的上前去抱起孩子?有这么一部分人觉得,面对孩子的哭闹应该放任不管,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。

尤其是对于男孩来说,在妈妈怀抱里成长起来的孩子,将来也只会是一个一事无成的软骨头?于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,就开始和孩子分房睡觉,并且冷漠对待孩子的哭闹和求抱抱。这样发展下去真的能够有用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吗?

孩子的独立可以被逼出来吗?

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·华生,他曾经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:当孩子哭闹的时候,家长不要去抱孩子,等到他自己安静下来再去抱,这样就能够打造出一个安静乖巧,并且让父母省事省心的优秀孩子。

并且他认为,孩子对于父母的需求只在于食物的满足上,当父母满足了孩子的食物需求的时候,就应该放手不管,不然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依赖性,从而破坏了孩子自己成长中的独立性发展。

这样逼迫着孩子去独立成长,最后是否真的如他所言,养出了一个乖巧省事的孩子呢?答案是肯定的,从小接受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,确实在短时期内减少了哭闹,并且变得非常的乖巧,一时之间引起了众多父母的追捧。

可是在二十年后,这样的方法却被爆出了其极大的弊端,多数经历过这样训练的孩子,会出现睡眠障碍,严重的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以及自闭症。

就连创始人华生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幸免于难,从小在父亲严苛的训练下长大的孩子们,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心理上的障碍,大儿子自杀,女儿多次试图自杀未遂,最小的儿子靠流浪为生。

华生用自己亲生骨肉的经历向世人暴露了自己的失败,这样的悲剧也将影响他整个家族。所以说,逼迫孩子独立是完全不可取的方式。

\”恒河猴\”实验告诉我们的道理

既然说孩子的独立不能被逼出来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他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?让我们再看看60年前另一个经典的实验,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残忍,但却真实的揭露了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。

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,那就是\”恒河猴\”实验,美国的心理学家哈洛在幼猴身上进行实验后,证明了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的拥抱和爱抚。

美国心理学家哈洛从幼猴出生第一天起就把其和母亲分隔开,并且在幼猴的铁笼中设置了两个\”妈妈\”,一个是挂有奶瓶却由铁丝做成的铁丝妈妈,一个是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。

当幼猴饿了的时候,就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,之后再回到绒布妈妈的怀抱。由此哈洛得出结论,身体接触对于幼儿来说甚至超过了食物的作用。同样这一种结论也适用于人类婴儿。

此后,哈洛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。他把幼猴和铁丝妈妈单独放在一个房间中,放入玩具后,幼猴处于一个紧张害怕的状态,蜷缩在角落,对周围的一切都置之不理。

而将幼猴和绒布妈妈放在同一个房间的时候,幼猴马上依偎到绒布妈妈身上,过了一会儿开始大胆的去触碰玩具,碰一下就马上返回绒布妈妈身边,之后又再次尝试去触碰。

于是哈洛得出结论:独立并不是狠心逼迫能够训练出来的,恰好相反,这是需要父母细心温柔的呵护,并且给予孩子拥抱才能更形成的。在足够的安全感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将来才能更加有勇气去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。

当孩子出生以后,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,他本能的会希望得到父母的庇佑,如果说这个时候孩子无助的哭泣得不到父母的回应的话,就很有可能对环境和父母失去信任,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孩子内心的健康。

正确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

既然孩子的独立性无法被逼出来,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的去锻炼孩子的独立呢?

孩子三岁前:

1.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

对于三岁前的孩子来说,这个时候正好是属于一个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,所以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,当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后,父母应及时的满足。

2.多和孩子发生身体接触

3.用正确的方式去化解孩子的哭闹

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,应该正确的方式去化解孩子的哭闹,例如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,并且陪宝宝玩游戏,让他感到新奇开心。

孩子三岁后:

1.和孩子分床睡

分床睡不等于分房睡,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,还是非常的需要安全感,但是又和孩子的性发育出现了冲突,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独立的睡一张床,这样能够让孩子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,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变得独立。而在一个房间内,也能让父母晚上更好的照顾孩子,让宝宝安心睡觉。

2.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

很多的父母是急性子,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也慢不下来,当看到孩子做事情慢的时候,就会忍不住急吼吼的上手自己去代替孩子完成。

但是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,尝试完成本来是一个独立发展的过程,如果父母这个时候还剥夺了孩子这样的成长经历的话,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独立性失去锻炼。

3.正确鼓励孩子

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难免会面对犯错误和做错事的时候,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着再去做一次,不要只会给孩子不断地挑刺,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心,并且越来越不愿意独立去做事情。

所以正确的鼓励孩子才是最重要的,让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独立。

4.学会放手

很多的父母爱子心切,总是担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伤害,或者是走错了路,所以说就会给孩子包办一切。

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性,当遇到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,就会指望着父母的帮助。所以说父母应该学会放手,在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,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就足够,不应该全部包揽孩子的工作。

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并不是被逼出来的,就好像如果想要教一只幼鹰学会飞翔的话,应该耐心的等待它成长羽翼丰满,而不是强行把它带到悬崖边丢下去。

不是每一只幼鹰生下来就会飞翔,也不是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懂得独立。所以爸妈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是最为重要的。

顺应孩子自我成长的发展规律,满足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后,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走向成功。

如果一味的去逼迫孩子独立,而不注重正确的教育方式的话,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毫无用处的人,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成长。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,才是最重要的。

一个你连文字不忍看完的实验,他却残忍地做了好几个

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场重要考试,也是一场离别。

高考结束,意味着我们要离开父母的怀抱,与父母的关系更多的从依恋转为独立。

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,几十年前就有人通过实验探讨了儿童与父母依恋关系的作用,提供了养育孩子的科学方法。这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利·哈洛 (Harry Harlow)的恒河猴实验

但是由于这个实验过于残忍,引起了动物保护人士的强烈不满。哈洛的一位博士生后来提到,哈洛的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如火如荼的“动物自由运动”

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实验以及此实验引起的争议。

0 1小猴子的选择

哈洛选择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,因为恒河猴有94%的基因与人类相同,它们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后,会做出与人类相近的反应。

恒河猴实验包括“代母”实验、“面具”实验、“铁娘子”实验、“绝望之井”实验等,其中“代母”实验尤为著名。那实验是怎么做的,实验中的小猴子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?我们来了解“代母”实验和“铁娘子”实验。

1、“代母”实验

他制作了两个“猴子妈妈”,一个是用柔软的棉布包裹着,另一个却是用铁丝网制成的。在它们身上都安装着一个奶瓶,并由灯泡来提供热量。

他选择了八只小猴子,由两个“妈妈”来喂养。

所有的小猴子几乎整天都跟“棉布妈妈”呆在一起,更愿意在“棉布妈妈”怀里吃奶,有的即便在“铁丝妈妈”那喝奶,身体也不愿意离开“棉布妈妈”,有的在吃奶的时候才会去找“铁丝妈妈”,吃完之后又迅速地回到“棉布妈妈”身边。

小猴子似乎把“棉布妈妈”当成了安全的依靠。在房间放入陌生物品,如母蜘蛛等,它们会跑到“棉布妈妈”那寻求安慰,当它们被放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, 所有的小猴都迅速地冲向“棉布妈妈”,在她身上来蹭来蹭去;当它们对新环境渐渐熟悉之后,会在房间里面玩一会儿,时不时地回到母亲怀里。

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没有“棉布妈妈”的房间里,它们就恐惧地叫喊、缩成一团、吮吸手指,即使“铁丝妈妈”在身边也无济于事。它们不论如何也不愿意接近坚硬的“铁丝妈妈”,可见这样的母亲并不能给它们安全感和心理慰藉。

哈洛发现,这些小猴子长大后性格孤僻,不愿意与其他猴子玩耍,也不能生育后代,就算有个别猴子生育了后代,也会不会善待自己的孩子,会出现暴力殴打甚至残忍杀害的现象。

后来哈洛改进了他的实验,他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“棉布妈妈”,并且让小猴子每天有一定时间与真正的猴子待在一起,通过追踪可以发现,这样的猴子长大后与正常猴子无异。

2、“铁娘子”实验

为了研究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到底有多强烈,他又制作了另一个“棉布妈妈”,这个“棉布妈妈”会向小猴子发射铁钉、吹高压冷气,有时还会发出怪异的声音。即使这样,小猴子也会一边尖叫,一边紧紧地抱住妈妈,不肯离去。

之后哈洛又通过真正的猴妈妈做了这样的实验:先把母猴子孤立饲养,然后再让她们受孕后诞下小猴子,这样的母猴子不会像别的猴妈妈一样把孩子抱在怀里摇动,反而残暴弑杀,把小猴子往地上摔,甚至咬碎小猴子的脑壳。

2 爱存在的三个变量

通过恒河猴实验,哈利·哈洛得出了爱存在的三个变量,也就是触摸、运动和玩耍,食物并不能满足孩子对于母亲的需求,这也不是孩子对母亲依赖的主要因素,给予孩子温暖和陪伴,会让它们更好地成长。

当然,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性是很强的,即便会在母亲这里受到伤害以及其他不好的对待,他们也不愿意离开,遇到危险感到害怕,还是会第一时间奔向母亲的怀抱。

哈利·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或许残忍,有违,但鉴于理论上,动物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在母亲呵护与抑郁等方面的问题,如今,心理学、人类学和动物行为学的课程仍会讲述哈洛的研究。

哈洛的发现也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影响,许多孤儿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因此也调整了自己的政策,他们认识到给婴儿食物和温暖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怀抱、触摸,以及放在臂弯里轻轻摇晃。

孩子对于父母亲都有很强的依恋性,接触安慰,提供食物和温暖都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,给孩子更多的关爱,多拥抱和陪伴他们,可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。

鉴于这样的实验结论,父母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,孩子们也获得了更好的成长环境。

只是这个结论的得出之初,有许多小生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