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12-14 13:53:09 | 来源: 互联网整理
小米和淘宝合作虚拟试车即将上线
当虚拟试进现实,汽车电商会是下一个风口吗?
还记得科幻电影里那些炫酷的场景吗?轻轻一点,就能把家具“投影”到家里,360度无死角查看,甚至还能模拟使用效果。如今,这样的未来感体验已经不再是电影桥段,而是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身边,而且,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竟然是汽车行业!
9月9日,小米和淘宝合作的“虚拟试车”项目就要正式上线了!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了科技圈和汽车圈的双重关注。用户只需戴上淘宝Vision Pro,就能将心仪的小米汽车“投影”到现实世界中,不仅能1:1还原车辆细节,还能进行虚拟互动,体验各种驾驶场景。
这无疑是汽车电商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,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购物体验的大门。但与此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:虚拟试驾能否真实还原线下体验?它会成为汽车销售的新潮流吗?对于整个汽车行业,又将带来哪些颠覆性的改变?
打破次元壁:虚拟试驾能否取代线下体验?
想象一下,足不出户,就能“坐进”梦寐以求的汽车里,感受真皮座椅的质感,体验全景天窗带来的开阔视野,甚至还能模拟各种路况下的驾驶感受……虚拟试驾带来的沉浸式体验,无疑比对着屏幕看图片、视频要直观得多。
近年来,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从线下走向线上,但汽车却始终是一个例外。究其原因,主要在于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,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,往往需要进行反复的体验和比较。而虚拟试驾的出现,恰好弥补了线上看车体验不足的缺陷,让消费者能够更直观、全面地了解车辆信息。
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国内新能源汽车线上销售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%,预计到2025年,这一比例将突破50%。虚拟试驾作为一种全新的线上看车方式,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汽车电商的发展。
虚拟试驾也并非完美无缺。它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驾驶感受,比如路面的颠簸、方向盘的反馈力度等,这些都需要消费者亲身体验才能感知。虚拟试驾需要借助特定的硬件设备,这也增加了消费者的体验成本。
未来已来:虚拟试驾会是汽车销售的下一个风口吗?
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,但虚拟试驾的出现,依然为汽车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。
一方面,虚拟试驾可以帮助车企降低营销成本。传统的线下4S店模式,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店面租金、人员工资等,而虚拟试驾则可以将这些成本转移到线上,从而降低车企的运营压力。
另一方面,虚拟试驾可以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体验。通过虚拟试驾,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对比不同品牌、不同车型的车辆信息,从而做出更理性的购车决策。
虚拟试驾还可以与AR、VR等技术相结合,打造更加沉浸式的体验,比如模拟不同的驾驶场景、提供个性化的车辆配置方案等。
可以预见,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,虚拟试驾将成为汽车销售的重要趋势之一。
颠覆与重塑:虚拟试驾将如何改变汽车行业?
虚拟试驾的出现,不仅会改变消费者的购车方式,也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虚拟试驾将推动汽车销售模式的变革。传统的线下4S店模式将逐渐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向发展,虚拟试驾将成为连接线上线下、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桥梁。
虚拟试驾将加速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。车企需要更加注重线上营销和服务,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用户体验,构建更加完善的线上销售体系。
虚拟试驾还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。虚拟试驾可以与汽车金融、保险等服务相结合,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、个性化的服务体验。
虚拟试驾的出现,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汽车电商的美好图景。新技术的应用也必然伴随着挑战和风险。虚拟试驾能否真正成为汽车销售的下一个风口,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推动着汽车行业的发展,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你准备好迎接这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未来汽车之旅了吗?
新华社长沙10月7日电 题:竞逐自动驾驶新赛道——“小巨人”企业希迪智驾的创业密码
新华社记者谢奔、白田田
业内人士常用“跑马拉松”来比喻自动驾驶行业竞争:市场竞争激烈,技术挑战极高,研发投入巨大,商业化落地阻力重重,考验着每一家“参赛”企业的耐性。
湖南长沙,成立于2017年的希迪智驾(湖南)股份有限公司,却在这条赛道上惊险跨越“死亡谷”,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商用车自动驾驶“独角兽”企业。
7年来,这家初创企业曾站在风口、备受瞩目,也一度遭受质疑、陷入迷茫。硬科技创业如何找准风向、修炼“韧性”?技术成果如何在商业浪潮中淬炼价值?
解码希迪智驾创业之路,或许可以找到答案。
站上风口,还要找准风向
站在风口,就一定能起飞吗?至少这样理想化的商业故事没有发生在希迪智驾。
2017年,在海外从事通信领域研发20余年的马潍,接到了“回国创办一家自动驾驶企业”的邀请。
他并没有一口答应。“我们都很清楚,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持久战。”马潍回忆,“但也确实充满机会和创新‘诱惑’,令人心动。”
几经考虑,他选择接受这个挑战。这位资深技术专家没有想到,企业成立不到2年,现实就给了他一记响亮的“耳光”。
那是2019年夏天。骄阳似火,希迪智驾长沙总部大楼,高管年中复盘会议上,出现数轮激烈争论。核心问题是,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?
当时,希迪智驾已经在商用车L4级自动驾驶领域“烧”了一把又一把的资金,但倾注心血研发的无人重卡迟迟找不到市场,几个月都很难卖出一台。
账面上的惨淡,支撑不起创业的热情,更让企业面临巨大压力。
“那段时间,关于自动驾驶的争议不断,资本退出、同行折戟的消息频频传来,投资人和团队的信心也开始动摇。”回想当时企业面临的经营危机,马潍面色凝重。
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“开放道路上的无人重卡产品,对技术成熟度、政策法规容忍度都有极高要求,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。”马潍和同事们意识到,必须重新审视行业方向。
向何处去?这个问题关乎存亡。
这是8月22日在希迪智驾(湖南)有限公司拍摄的无人驾驶纯电物流车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
“我考察过内蒙古的矿山,这个领域或许有机会。”希迪智驾“2号员工”,现任副总裁、智慧矿山事业部负责人刘洲抛出一个想法,让矿山场景进入希迪智驾的视野。
为了验证这个细分领域的真正市场前景,企业调研团队走访了数百座矿山,与矿山运营方、车队负责人、卡车司机等一线人员深度交流。
“这个领域有真正的市场刚需。”参与多次调研的马潍分析,安全和效率是矿山运营的关键问题,无人驾驶是解题的“金钥匙”;希迪智驾在开放道路场景的丰富研发积累,可以迅速在矿山场景迁移、转化。
不过,在矿山这样的传统领域,老装备“跑”了几十年,老运营模式“管”了几十年,无人驾驶靠什么打开市场?
江苏句容台泥水泥矿项目,一个不起眼的机会,摆在了面前。
2020年,希迪智驾和江苏句容台泥水泥矿达成无人矿卡合作意向。但客户对技术可靠性、成熟度不放心,只愿意提供两台工龄超过20年的老式燃油矿卡做测试。
“才两台车,摆明了就是信不过我们!”“这么破旧的车,能改吗?”希迪智驾智慧矿山事业部技术总监罗哲记得,接手这个项目时,团队并没有太多信心。
“没有人说放弃,大家都憋着一股劲。”罗哲说。
技术团队几乎从零开始,重新设计车辆的电子架构系统,一条条优化车辆的线路,反复研究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的安装位置,再一遍遍根据矿山运行条件优化算法……
2022年7月,经希迪智驾改装过的无人驾驶油车交付测试。
“心都卡到了嗓子眼。”罗哲说,即便预演了无数遍,但在现场的他仍然高度紧张,“矿泉水喝了一瓶又一瓶”。
启动、前进、装卸、绕障……终于,两台测试车辆稳定完成了一道道“考题”,客户也被旧车的“神奇再造”深深打动,更对无人驾驶的稳定性、安全性坚定了信心,当即决定:全面采用希迪智驾技术方案,投资购置14台无人矿卡。
当年11月,希迪智驾无人驾驶纯电矿卡编组进入矿区“7×16小时”作业,成就了行业内首个全矿山无人驾驶项目。经过权威测算,无人矿卡作业效率达到有人驾驶的1.04倍,能耗成本减少88%。
无人矿卡技术“跑通了”!一时间,业界轰动。
一子落,满盘活。“越来越多客户从‘不信任’到愿意‘试试看’,再到主动‘找上门’,无人驾驶技术在矿山场景应用正在成为共识。”马潍说。
8月22日,技术人员在希迪智驾(湖南)有限公司展厅通过远程驾驶舱操控数公里之外的挖掘机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
掌握硬核技术,才有“护城河”
获得11项车规级安全及质量体系认证,参与制定20余项行业标准,获得专利授权400余项,编写自动驾驶技术代码超过600万行……
这是希迪智驾交出的自动驾驶“技术答卷”。7年来,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从感知、决策、规划到控制、定位、通信等多方面的算法、软件、硬件模块和子系统,研发实力走在行业前列。
马潍说,企业500人团队中,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5%,研发投入占运营成本比重超过40%,对先进技术的追求深刻融入希迪智驾的创业方法论中。
“但我们认为这并不足以构筑起企业应对激烈竞争的‘护城河’。”话锋一转,马潍给出了他的思考:在应用场景中突破、优化、迭代技术成果,让技术变“活”,才能拥有真正的“硬实力”。
10月,中国西北,年产1600万吨的黑山露天煤矿。设备轰鸣运转,尘土飞扬间,希迪智驾无人驾驶矿卡车队正在有序行驶。
这是8月22日在希迪智驾(湖南)有限公司展厅内拍摄的部分智能网联路侧产品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
这个从今年6月开始运行的智慧矿山项目现场,有56台无人驾驶矿卡和800多台有人驾驶矿卡等作业车辆同时作业,创造了目前世界最大无人驾驶混编纪录。
刚开始,有人不屑一顾:“路况复杂,车型巨大,老司机都要小心翼翼,没人的话能开吗?”还有个别司机“出难题”,在行驶时故意插队,想看看无人驾驶矿卡如何应对……
压力给到了希迪智驾这一边。
罗哲说,混编要求多车、多设备精细化协同,不仅要确保安全,还得做到工作效率不低于经验丰富的老司机,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,不是靠坐在办公室写代码能够解决的。
必须到一线去!希迪智驾派出近20人的团队,在矿上一待就是一个多月,吃住在矿山宿舍,工作在作业现场,深入理解需求,只为找到技术与场景的精准对接点。
顶着风吹日晒、灰尘扑面、噪音轰鸣,希迪智驾的“技术宅”在矿山上混得“灰头土脸”,换来的是企业无人驾驶矿卡越来越“聪明”:
感知能力不断提高。仅“障碍物绕行”一个指令,就细化为数十种决策方案;40米开外,可以精准识别10厘米的障碍石块,运载效率显著提升。
决策算法持续优化。仅故障识别一道环节,就研发出包含1600余项故障检测的智能系统,作业安全更有保障……
“黑山项目是我们‘把代码写在矿山上’理念的例证,实现了超预期交付。”刘洲说,“死磕”技术细节,不放过任何一个迭代、优化的机会,让希迪智驾的技术和产品有看点,更有卖点。
“这还不够。”近期以来,马潍却多次在团队内部“泼冷水”。
“‘单车智能’让我们拥有了矿山市场的‘入场券’,但并不意味着拥有立于不败之地的‘免死牌’。”马潍分析,矿山无人驾驶车辆增多,技术争夺焦点必将从“研发一辆聪明的车”,升级至提供智慧矿山建设的“车路云一体化”技术方案。
事实上,2023年起,希迪智驾在智慧矿山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布局已悄然加速。
在“路”端,希迪智驾研发了路侧协同和卸矿管理系统,可以帮助无人矿卡实现精准停靠、自动装卸;在“云”端,打造矿山运输作业管理的核心大脑,负责无人驾驶系统的算法优化、系统调度、远程操控、运维监管等智能模块管理。
瞄准“打造一个高效协同、绿色安全的智慧矿山”新目标,希迪智驾再次出发。
8月22日,技术人员在希迪智驾(湖南)有限公司展厅通过远程驾驶舱操控数公里之外的挖掘机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
在“小步快跑”中迈向更大市场
走进希迪智驾产业园,一台科技感满满的远程驾驶舱非常吸睛。
不少前来考察的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坐上“驾驶位”,拨动摇杆,操控远在数公里之外的挖掘机挖土、转身,4块LED屏幕实时显示着挖掘机不同视角的画面。
如同这台挖掘机,希迪智驾在备受关注的同时,也要面对各种审视的眼光。
“大企下场,希迪智驾能否招架得住?”有人发出疑问。
8月22日,技术人员在希迪智驾(湖南)有限公司展厅通过远程驾驶舱操控数公里之外的挖掘机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
马潍没有直接回答。他举了诺基亚的例子:大如诺基亚这样的企业,之前手机业务新技术研发投入是苹果的2倍,并且连续投了10年,但还是被反超了。
即便市场充满不确定性,但技术的演进趋势及其带来的生产变革是确定的,找准机会,主动进击,初创企业也可能实现爆发式增长。
“我们在创业之初制定了‘小步快跑,快速迭代’策略,一直坚持至今。”马潍说。
在封闭场景,稳步拓展无人驾驶矿卡和智慧矿山无人运输解决方案业务,同时在物流园区等封闭场景“试水”,复刻矿山“打法”。
在开放场景,保持进取心和敏锐度,与中国重汽、一汽解放等主机厂深度合作,基于高性能感知技术和算法创新,为重型卡车智能驾驶赋能。
在车路协同领域,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研发及量产落地,参与长沙、重庆等多地智慧城市、智慧公交建设。
市场给予了最真实的反馈。
以无人驾驶矿卡业务为引领,今年上半年,希迪智驾经营业绩同比增长超过300%;下半年以来,企业在谈和意向无人矿卡订单已经超过往年总和。
今年以来,矿山智能化建设、智能网联汽车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等利好政策频出。
这是8月22日在希迪智驾(湖南)有限公司拍摄的一辆无人驾驶车上配备的立体视觉系统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
马潍和同事们深知,行业机会瞬息万变,看准了,就要抓紧干。
企业内部,一系列瞄准新政策的业务布局动作迅速展开,一场场关于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研发的讨论会持续升温。
“灵活求变、主动作为,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。”希迪智驾总经理胡斯博说。
几乎同时,希迪智驾拥抱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提速——
6月,沙特阿拉伯利雅得,希迪智驾主导的一笔1500台智能驾驶重卡“大单”顺利签约。9月,企业高管团队分赴澳大利亚等国家,对接多家矿山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合作。
出海,意味着再次走出“舒适区”,对于成立仅7年的希迪智驾,把握几何?
“中国前沿创新技术和产品备受欢迎。”马潍说,中东、非洲、澳大利亚等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矿山建设方兴未艾,希迪智驾在技术成熟度、案例丰富度、服务完整性上具备优势,“我们有信心抓住海外市场新机遇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