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12-28 16:05:34 | 来源: 互联网整理
到镇原药葫芦古城
找寻北宋种家将的沙场传奇
药葫芦古城之上麦苗青青。
远眺药葫芦古城遗址。
药葫芦遗址出土的耀州瓷青釉刻花瓷碗。
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,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,但鲜为人知的是,杨家将故事多属虚构,演义的素材不少来自另一个世代苦战、守卫大宋边境的家族——种家将,从宋仁宗庆历年间重建西军开始,种家将的名字就不断闪现在史册之中。
北宋时期,如今的甘肃省镇原县境内地处宋夏边界地带的战略要地,为了抵御西夏入侵,北宋王朝特别是范仲淹治理庆州时,在镇原境内修筑了许多城堡要塞,这些城寨在抵御西夏入侵和保境安民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,其中位于三岔镇的药葫芦古城,名震天下的种家将就在此征战……
同学们,现在跟我一起去探访药葫芦古城遗址,找寻北宋种家将的沙场传奇……
1《水浒传》中的经略相公到底是谁?
在《水浒传》中,开篇曾隐约地提及奸臣当道的徽宗年间,种家将仍然是捍卫北宋西北边境的中流砥柱。比如鲁智深、王进、杨志都曾谈到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,《水浒传》第一回中,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为害怕高俅公报私仇,携老母去延安老种经略相公处避祸;而在“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”的著名桥段中,牛人鲁达就对文身男史进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洒家听得说,他(王进)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,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……”
那么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究竟是谁?施耐庵的《水浒传》三分实七分虚,北宋时确有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,此二人为叔侄关系,老种经略相公叫作种谔,小种经略相公叫作种师道,皆为北宋御边名将,种谔的父亲种世衡为种家将开山之人。
镇原境内现在还有北宋时期防御西夏的古城遗址七座,分别为彭阳城、开边城、新城、西壕城、柳泉城、药葫芦城、殷家城,其中药葫芦城就是种世衡修建的细腰葫芦城。
它位于三岔镇安家川河和白家川河交汇后的蒲河北岸的二级台地“药葫芦咀”上,东距三岔街道20米,南与二郎山相望,西临安家川河白家川河、与高湾后河老爷山相对,北依黑山梁、下邻黑山沟。
药葫芦咀上现在是麦苗青青的耕地,寻觅半天,没发现城墙的夯土层,更别说捡到一两枚耀州瓷的残片,只有田埂边遍生的酸枣刺勾连着衣袂,我们只能从药葫芦咀周边的山河形貌特点来分析古城的大致范围。
考察报告中这样描绘药葫芦古城的风貌:“城址东西长200米,南北长280米,面积近6万平方米。发现残存城墙高10米,残长12米,夯土层厚0.1-0.2米,城内有上下两层窑洞共23孔,城墙10米以下削崖而筑,三面为断崖,易守难攻。”站在八九米高的台地东沿小心翼翼地观察,我们对于“削崖而筑”“易守难攻”终于有所体会。
驱车前往与药葫芦古城隔公路相望的老爷山,从远处再次眺望药葫芦咀周边地形,确定古城就在此处无疑。
2 药葫芦城和细腰葫芦城是同一座城吗?
文物专家曾在药葫芦古城残留的断面上发现了暴露的文化层厚1-3米,最上层为布纹瓦片、雨点纹陶片、豆青瓷片,曾出土过耀州窑青釉刻花瓷碗;中间为绳纹灰陶板瓦、筒瓦等残片;下层为夹砂红陶、灰陶鬲、石刀等残片;城址地表散布大量建筑构件及各种瓦片,后期文化层在西边,早期文化层在东边。
在与药葫芦古城紧邻的北面山上,有一座俗称梁山梁的宋代堡址,地处山顶制高点上,视野开阔,安家川和白家川尽收眼底。在药葫芦城的西侧,战国秦长城如一条龙蛇,从安家川南岸跨过安家川河在白家川东的走马梁迤逦“游”过。
让我们的目光回溯到近千年前的北宋仁宗庆历年间(1041年-1048年),就能看到药葫芦古城极高的军事价值:药葫芦城北有二川,一个是白家川,直通北宋时的环州,一个是安家川,直通北宋时的镇戎军,二川均直通西夏边境。在这里历代设城,既可防边,又可控扼丝路咽喉,同时又能安抚边僻,控制要冲。
宋仁宗时期,吏治清明,为世人称颂,但此时大宋的西北边境,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。占据河西之地的党项人李元昊羽翼已丰,终于向北宋帝国露出他的獠牙。北宋将最优秀的文臣夏竦、范仲淹、韩琦派往西北,以图挽回颓势。在范、韩等人苦心经营下,北宋的西北边境局势大为改观。
范仲淹到西北后,很务实很低调,他到西北和西夏人比防守,不比进攻。西北的战场,党项人业已成精,游击战那是打得出神入化,范仲淹所采用的策略是筑城固边,打持久战,在防守中寻找反击的机会。
他还是伯乐,在实战中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一流的边将,种世衡、狄青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
当时在西夏和宋环庆路之间曾有敏珠尔、密藏、康诺三个羌族部族,素来强大,游牧之地以北有二川可以交通西夏,他们虽然内附于大宋,但又时时与西夏暗通款曲,从中渔利。宋廷多次派兵征讨,却因其地险要,都损兵折将,大败而归。
庆历四年,为防止三族与西夏私交,范仲淹决定在环州和原州之间修筑新的城池切断他们往来的路线,于是命种世衡修筑细腰葫芦城。种世衡先遣人以计款待羌人,使之不争,又召三族酋长进行犒劳,告诉他们筑此城是帮他们御寇。密藏等三族猝不及防,又无外援,只好俯首听命。
问题是药葫芦古城就是宋史中所载的细腰葫芦城吗?专家提出这样的旁证,在药葫芦城的东面2公里处有一座古城,城墙部分保存完好,出土西夏黑釉梅点瓷碟、宋金时期的遗物甚多,当地人都称其为元昊城,这个村子也叫元昊自然村,相传是西夏李元昊入侵这里而建的屯兵古城。由此推断,药葫芦城极可能就是北宋时期的细腰葫芦城,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讹传为药葫芦城。
3 一座城,一代名将最后的心血
种世衡和种家将的崛起,靠的不是祖宗的功业。种世衡足智多谋,镇边期间常出奇计,屡破西夏兵。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诸少数民族部落,对西夏作战时常得其相助。《宋史·种世衡传》和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都详细记载了种世衡巧施离间之计,令西夏国主李元昊与名将野利遇乞、野利旺荣兄弟君臣反目,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,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蒋干盗书”。
当时修筑细腰葫芦城时种世衡已经卧病在床,但他挣扎着起身率领所部将士日夜兴筑,城修成功之时,耗尽了心血的一代名将撒手西去,没能享受后来如狄青般出将入相的荣光。但他又是幸运的,他有几个好儿子,在西北接过了他的旗帐,把种家军旗帜牢牢地插在了西北。
种世衡有八个儿子:种诂、种诊、种谘、种咏、种谔、种说、种记、种谊,这是第二代种家将。种诂、种诊、种谔各统领种世衡之一部,世称“三种”,均为宋朝大将,颇有战功。这一代种家将中,以种谔、种谊最为知名。《水浒传》中提到的“老种经略相公”指的就是种谔,曾在米脂城外无定川大败西夏军八万,打出了“种家军”的威名。种谊是种世衡的小儿子,好读书,治军严。种谊统兵出战,敌人往往闻风而逃,当地人说:“得种谊,胜精兵二十万。”
第三代种家将主要包括种谔之子种朴,种记之子种师道、种师中、种师闵等人。名气最大的,是人称“小种经略相公”的种师道。宋靖康元年(1126年),金人大举入侵,种师闵、种师中先后壮烈殉国(此前,种朴已在与羌人的作战中阵亡)。不久,种师道亦忧愤而死,时年76岁。种家三代前仆后继,与北宋王朝共存亡,这一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慨叹。
随着靖康之难,宋廷南迁,种家离开了世代镇守的西北边陲,第四代种家将如种浩、种溪等人虽任武职,但其成就远不及先人,种家将从此湮没无闻,时隔不久便是以岳飞、岳云父子为代表的岳家将登上了历史舞台,上演更悲壮更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情。
奔流新闻·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
编者按:
每年的5月18日是“国际博物馆日”,当天,成都的各大博物馆都会为市民精心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,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,与历史对话。今年,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/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、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团委共同组织的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系列活动和“博物杯”第二届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温江校区举行。当天,博物馆还开放了夜间参观活动,让大家体验了一场“神奇的博物馆之夜”。
从今天起,大众健康报记者将带你走进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,见识藏身于校园的珍宝,体验其中独特的中医药文化,了解中医药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踏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一楼大厅,一幅古代名医图映入眼帘,张仲景、华佗、李时珍等11位名医带领大家一起步入“中医”和“中药”两个主题展区,这里有目前发现最早经络教学模型漆人、“中国最古老的牙刷”、 清代木质伤药葫芦……通过观赏一件件医史文物和药物标本,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,感知中国传统瑰宝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也称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,成立于2002年,由1956年建立的中药标本馆和1989年建立的医史博物馆合并而成。
在温江校区建设的新博物馆2018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,新馆展陈面积约5000平方米。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管理员蒋林玲介绍,这里集医药文物、药材标本的收藏、陈列和研究于一体;馆藏有清代药柜、民国候诊椅、铜药臼、铜制熏炉等文物珍品,还有大批珍贵的近现代名医资料;展示了数千年的传统医学,特别是四川中医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成就。
博物馆收藏的大量中医药历史文物资源,里面的珍宝得益于数十年馆藏积淀和校内老师捐赠,据悉这里是全省乃至国内展览技术先进的中医药专业博物馆。同时,也是目前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基础最好、设施最完善、内涵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与科普教育传播平台。
一楼的医史博物馆是西南地区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,长期陈列有各种医药卫生类文物和古医籍文献等展品。
二楼的中药博物馆内陈列了各种与中医药有关的文物、标本,诠释了“中药之库”的底蕴,让人大开眼界。比如麝香、牛黄、野山参等名贵罕见标本,海龟、海豹、虎骨等大型生物标本,特大的牛宝、野生茯苓等珍品,羚羊角、猴枣、西洋参等进口标本。
除了将名贵中药材一一呈列外,馆内还摆放了许多“伪品”。蒋林玲说,这种真伪品种并列的方式,既便于学校教学,也提供给参观者一个辨别真伪的机会,在参观的同时也增长知识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博物馆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3D全息投影、影视听相结合等技术,演示医学发展进程。其中,完整的清代药房“步景堂”,为大家呈现了当时药房候诊、诊疗、抓药等场景,让参观者直观地感受中医药的精深。
此外,博物馆内还安设了针灸、碾药等多项体验型展品,使观众们在参观之余,能亲身体验传统中医的历史和文化。
“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,开放时间9:00-17:00,周末等节假日需要提前预约。不少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参观。”蒋林玲表示,自开放以来已有5万多人参观,“我们不仅是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,还是四川省、成都市和温江区的科普教育基地。”
在一楼“杏林遗珍”展区内陈列着各类中医和中药文物,包括一些药物加工文物、各种中医相关的器物等,直观地反映了古代的医学面貌。其中包括汉代铁杵臼,宋代铜唾盂,清代青花瓷药坛、漆皮脉枕、袖珍的民国时期小药瓶等,特别有意思的是“清代木质伤药葫芦”。
蒋林玲向记者介绍,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,它是清代木质伤药葫芦。枝叶形盖,外壁漆地洒金,腹壁竖书9行42字,“伤药”两字偏大位于首行,但因为保存久远,文字已经脱落不清。
而清代木质伤药葫芦出土时检测到其内壁还有药粉残留,可见这个葫芦从前是用来装药物的。
据《后汉书•费长房传》记载:“市中有老翁卖药,悬一壶于肆头……”在汉代的某年夏天,河南一带闹瘟疫,死了许多人,无法医治。有一天,一个壶翁来到这里,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,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,里面盛了药丸,专治这种瘟疫。时有汝南人费长房,见此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,他觉得非常奇怪,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,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。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,壶翁尽授其“悬壶济世”之术。
此后,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。“悬壶济世”便成为治病救人的代名词,也是古代医家追求的人生境界。
不过,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:一是向世人表明其"悬壶济世"之宏愿;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: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、陶罐、木箱等更好,因其有很强的密封性能,潮气不易进入,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。
从历代史籍中得知,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,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。而且,葫芦除了能盛药,本身也可为药,医治很多疾病。
一个优秀的符号会给传播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,对于医药文化来说,葫芦无疑就是一个“超级符号”。
葫芦细腰,上下两个圆球,形态优美、造型古朴典雅,线条柔和灵动,能体现东方文化的情趣和神韵。同时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殊的思维方式——象征主义。
葫芦是中华吉祥文化的象征符号,外形像“吉”字,“壶”与“福”字谐音,因此药葫芦也是消灾除病、吉祥如意、福寿康泰的象征。其枝茎称为蔓带,“蔓”与“万”谐音,“蔓带”与“万代”谐音。葫芦常蔓延多果,内藏多籽,故葫芦蔓带多籽,谐音寓意“福禄万代,多子多孙”。“福禄”“万代”即是“福禄寿”齐全。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“子孙万代”表意家族人丁兴旺、世世荣昌。
古人将葫芦作为盛放药物及酒的容器,既密封不走味,又得葫芦清香之气,融天地精华于一壶。“唯是壶中物,忧来且自斟”,壶中美酒启之醇香彻腑,茗之更可解忧。把药与酒浸渍于壶中,密封时日,启封饮用,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。于是葫芦与医药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有物嘴小而腹大,玲珑而蔓带者,葫芦也。
世人种之赏之藏之用之,视葫芦为宝物者,取其寓意“福禄”也。
人,福禄之根源者,健康也。自古以来呵护炎黄万代健康者,悬葫(壶)济世也。
大众健康报记者 杨琳
热门手游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