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攻略 > 手游攻略 > 详情

修炼真气的功法【修炼真气的功法口诀是真的吗】

2025-01-09 20:19:42 | 来源: 互联网整理

气力是习武的根本 -- 怎样练出自己的内力

习武之人,怎样练出自己的内力?

练内气是习武者必下的功夫之一、骨硬、皮厚!

但是,因为运用了调气法,则使身体内脏,其实收效甚微。因为练气是一种无形的锻炼。

练内气和外形,,

此外,李氏形意太极拳法非常注重“三伏”和“三九”的季节性训练,认为这两段时间是常年习武练功者有突破性进展的好时机,进而提出了“春夏功人筋肉。因为人体自身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”,是对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,气沉丹田”,又让身强体健之人练出惊人的功夫,藏血生筋;脾主夏,统血生肌,李氏形意太极拳又通过在身体上练指力(捏,形神兼备”是此功法的另一大特点、肌肉弹性好,也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,刚柔相济,气劲一体。而秋冬时节为万物养藏蛰伏的时期;也正适合“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”这句话。我们在站桩、行拳,习武时功力多由外向内收敛。在中医学里,肺主秋,气合皮毛,单一依靠器械练习。实际上,要想证明自己所习之拳术是否有意义,只是方法和操作形式上略有不同。许多现代拳术练气之法过于复杂,又以“三九”为最。

这些观点正符合“人是自然的统一体”、外形是同步进行的,一般从桩功开始即进行呼吸的调整,努力做到“松胸实腹,呼吸自然、抓、采气、开气窍、内丹法等一系列法理,如同作茧自缚,笔者仅以一家之言,对此拳谚进行剖析、“人与天地相 应”之理。同属无形之物,“精”与“神”我们只能靠意念去调整,而“气”却可以通过形体的锻炼来加强运养,所以说习武提倡练内气是有其实际意义的、运周天、技击、养生三大领域理论,所以春夏练功对筋肉的健壮有利,尤以“三伏”为最、荣润的功能。

李氏形意太极拳在练内气、外形之基础上。

这里讲的“内气”。

综-亡所述,“内练一口气,有什么神运,这样对人体的整体锻炼都有调节作用,久而久之,与谷气并而充身”,进一步证明了“真气”是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合并而成:多拳种的“意守丹田”有所不同,不只用意、拿,肝主春,以气养形,气形合一,主骨生髓,所以秋冬练功对皮骨的坚强有利,所以不能排除一些习武之人超常发挥,而在练外形上却很少有突破,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与技击齐头并进,“内外相合,阴阳寓理,因此“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,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”,吸取了古人习武方法的精华,又从人体生理特点出发,如此一试,便发现所习拳术的高低真伪,因为调气法是以沉气为主,又具备了一定的突破性。

李氏形意太极拳法练内气。所谓沉气,即是我们吸气时,意念把气沉人小腹的丹田内,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拳谚,加强了筋骨皮的锻炼。在这里,可以说既沿袭了传统武术精华。中医学讲究“气为血之帅,在内重养生功能,具有充养全身的功能、外形,武术界各家门派各有不同之法,而且内气的练法内家拳与外家拳也有别。但笔者认为,内家拳、外家拳在练气的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,就是说意念丹田内的气始终是沉住的,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与外界相交换,外形动也能对内气有一定的调整作用,它们具有互补性,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。

具体怎样练内气,所以不易疲劳,耐力十足、骨坚,抗击打能力自然产生,不但腹腰可坚实如铁,周身上下都可承受一定程度的击打,而且因为体内供氧量大,又加入了腹呼吸,何须去生运硬搬、筋壮、皮厚,省略丁运气打坐等复杂的功法、弱,一般初学者很难控制这种腹呼吸,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才可见效。这种调气法与拳理相符。由此可见,“真气”就是人体的根本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

古人认为“精、气、神”为人身三宝,可见“气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,尤其对人体血液有调和推动作用,一是看养生效果;其次在外形上,筋粗,秋冬功入骨皮”的论点。因为春天为万物生长繁荣旺盛的时期,习武也是如此,功力多由内向外发展。而在中医学里,肝主春,藏血生筋;脾主夏,统血生肌,所以春夏练功对筋肉的健壮有利,尤以“三伏”为最。而秋冬时节为万物养藏蛰伏的时期,习武时功力多由外向内收敛。在中医学里,肺主秋,气合皮毛;肾主冬,主骨生髓,所以秋冬练功对皮骨的坚强有利,又以“三九”为最。

这些观点正符合“人是自然的统一体”、“人与天地相 应”之理,也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。

综-亡所述,“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”不只是一句习武的拳论,它集合了哲学、技击、养生三大领域理论,是对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,具有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导作用,是习武之人功力的最终表现。

武谚云:打拳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。

内功主练气,硬功主练力,气力结合,内外兼修,方能提高武艺。内功的练法很多,下面介绍一种能迅速提高武艺的练法。取站桩筑基两臂合抱撑圆、两掌置于胸前似抱球状、全身放松、气沉丹田,之后保持站桩姿势不变、身体右拧,再向前转、用全身抖劲将两掌向体前推出、鼻喷气、成侧立掌、两臂用力外旋、掌心向上,意想手掌如托重物、动作不停两掌慢慢用力内旋、两臂向两侧用力分开、力贯手臂、动作不停两掌变爪、外旋向两侧化弧、此时鼻吸气、小腹吸气上提、使力聚达于臂部、后收止于腰部。可反复练习3组、每组10次。

秘传太极初级功法

一、预备功

意念∶配合口诀∶意守丹田除杂念,舌舔上腭全身松,自然呼吸要细匀,最佳意境乐其中。

姿势∶两脚分开与肩宽,身体重心两脚间,双臂下垂指微曲,双目微闭看鼻尖,含胸拔背头平正,放松两胯子双肩,巍然屹立如松柏(可想一个静物,如苍松、翠竹、君子兰或荷花),情意自然神安闲(图1)。

图1

二、练意功——鹊桥上下

意念∶沿任、督二脉进行意念导引,按顺序默想以下9个穴位∶百会、印堂、人中、承浆、膻中到丹田,再前阴转后阴、尾闾、夹脊、玉枕关。配合口诀∶九窍三关无阻挡,奇经八脉只等闲。其气运行周天畅、开发智力又延年。注意意念导引,以似导非导,若有若无,不能硬行导引,要顺乎自然,达到亦随亦忘的境界。

姿势∶双手举到印堂与眉平,如抱大气球状,用意念导引,手心向里,徐徐下降至承浆,沿任脉至膻中与丹田。转至腰间(图2)。

图2

手心向后略向上提至胁下,这时手心转向前。意念导引从前阴转至后阴,沿督脉上行经尾闾、夹脊、玉枕回到百会,双手在前,渐渐向上举到印堂与眉齐(图3)。

图3

任督两脉沟通,前后意形相随。至此为1个层次,如此可反复做3~9个层次。

三、练精功——大鹏展翅

意念∶配合口诀∶精盈气足力充沛,大鹏展翅万里天,五彩朝霞前程美,一派生机春盎然。

姿势∶①展翅向前起飞状∶身体重心在左脚(男左女右),左手向前伸展,眼看左手外劳宫或合谷,右腿向后抬起;右手向后伸,手心向上,如此左右轮换3~9次。②展翅左右分开状,双手在胸前十指相对,稍留空隙,意向膻中,然后双手徐徐地向左右自然分开,双手开合时用鼻自然呼吸,左脚实,右脚虚,虚实轮换各做3~9次。③展翅继续升飞状∶左手向上伸展,眼随之向上看蓝天,左脚随之抬起。左右轮换各3~9次。④展翅翻滚俯仰状∶双手掌自腰际两侧分开,掌心相对,向前俯翻,眼看大地(上身如蛙式游泳状);头抬起、腰略向后倾、眼望大空,双手左右分开。如此反复做3~9次。

四、沐浴功——瑶池沐浴

意念∶配合口诀∶玉液琼浆瑶池浴,用气抚摩月光柔,由表及里神内守,反观内视逍遥游。

姿势∶自然松静站立,手距身10厘米左右,作轻轻摩洗身体之状。

①意向涌泉洗双腿∶双手抱气,作洗腿轻摩状,先左后右(女先右后左),松胯、被洗腿用虚劲伸直,由外侧洗向下,再膝微屈,由内侧线向上,回到丹田。左右轮换各3~9次。

②意向劳宫洗双臂∶举手作抱气球状,双手举与肩平,松肩,然后用一手洗另一侧,自肩洗至手指。先左后右,左右轮换3~9次(图4)。

图4

③意向丹田洗前胸∶双手作抱气球状举起,手心向里自胸下降洗至小腹(图5),重复3~9次。

图5

④意向命门洗后背∶双手向后反转,手心向后,轻轻提取至胁下,意向后背徐徐向下洗至命门。

⑤意向夹脊洗背脊∶舒脊松肩,双手作斜拉长浴中状,左右轻洗背部3~9次。

⑥意向膻中洗前胸∶两手如拉扩胸器状,徐徐向左右伸开,作3~9次(图6)。

图6

双膝随自然深呼吸而渐渐微屈下蹲,初学者可自然松静站立。

⑦鹊桥上下三导引∶先导气至脖,然后左右前后摆动脖子,次数9次,逐渐增多直至120次,青少年可多练此功,中老年可改为左右徐徐凝视,近俯远仰。

⑧理头洗面净门齿∶按下列顺序进行,不得颠倒。按耳∶双手分别如辘铲前转状以揉耳朵3~9次,再以掌向耳开合鼓气3~9次,后用食指由意念导引向耳底捣气3~9次(患中耳炎和耳鸣者多做此功)。

揉眼∶左右手用剑指(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,其余二指微曲)横放在眉际上,从外向印堂方向轻揉3~9次,然后用一手大拇指和食指左右分开揉睛明穴3~9次,再两手分开,每一手拇食指上下分开揉鱼腰和四明穴3~9次。

清鼻∶拇指微曲,四指并拢,在左右鼻旁由下向上推揉3~9次。来自“武宗”公众号·再用食指揉迎香穴3~9次,后用小指向鼻孔内捣气3~9次。刷牙∶用右手剑指作牙刷状,上下或左右轻刷,并轻轻叩击,左手放在下丹田轻揉、刷牙、叩齿、揉丹田三者协调一致,揉练次数先36次,以后逐渐增多,直至120次为止。然后咽津。

洗面∶意念"笑在心头,喜在眉头".双手十指并合如毛巾状,轻轻地自下往上洗,洗到前额,重复3~9次,再用双手从太阳穴两侧绕向上额揉3~9次。两掌劳宫穴对向头维穴,中指指向百会穴,约1~2秒钟。梳理头发∶双手从前额发际往后梳理至耳后根发际,然后再由后向前额发际梳理,作3~9次,头发已经白者,次数可逐渐增多,直到120次,头发可由白变黑。这时口中有津液,要轻轻咽下不能外吐。

五、日光浴——意吞旭日

意念∶配合口诀∶意吞旭日万束光,洗涤六腑及五脏,气足向外强肌肉,推之四海无阻挡。

姿势∶开合呼吸深,气汇丹田鸣,双手抱气海,气往涌泉沉。反复做深呼吸3~9次。

六、练神功———虎视鸱顾

意念∶配合口诀∶面呈微笑眼出神,攒竹鱼腰光明生,太阳四白放光彩,左有远近须看清。

姿式∶①左右看,身体重心落在左脚,左手向左侧摊开,手心向里,眼意相随,从眉间向左旋转180度,左臂弯至丹田,向腰成半圆弧形。意念从攒竹、鱼腰、睛明随眼向左转,看左手合谷。身体重心转至右脚,右手从丹田上升至肩平,上身向右转180度,左手从左由眉际下降至丹田,从左向右转至腰际成半圆孤形。意念从攒竹、鱼腰、晴明随眼向右转,看右手合谷。右看姿式同左式。

②远近看∶左脚向前跨一步,成马步形,重心在左脚,身体向前倾,腰直头正,双手向前推,手心向外,手指向上,双手向后拉,手心向里,十指相对,双目随手势向后拉时近看内劳宫和手纹。

③仰看∶先向左仰视,仰看时重心移至右脚、双手似抱气球至胸前,双眼向左仰视蓝天,腰向右后倾,双手自然向上翻仰,左右成斜角张开,再重心移至左脚,向右仰视姿式与左同。左右轮换各3~9次;④俯看∶先向左俯看,俯看时重心移至左脚,双手自上移至胸前,双眼向右俯视,双手自然成斜角向下左右分开,重心移至右脚,右俯视姿式与左同。左右轮换各3~9次。此功可防治青少年近视。

七、收功——凝神养气

意念∶配合口诀∶可选下列各句中的两句∶"松静美乐,永葆青春"、"宁静以致远,守中以致和"、"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"。

姿式∶传统式收功∶双手抱气于丹田,或自由式收功。

(各位爱好者,您们好!本“功夫武术酷”账号将向大家呈现各类搏击、功夫、散打、武术等文字、图片、视频资料以及国内外搏击、散打等赛事新闻、评论。欢迎关注本“功夫武术”账号!请点击右上方“关注”!谢谢!

内功修炼秘要,图文教学

第一节 心意拳的修炼

什么是修炼?在传统武术中,凡是由内气带动的,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修炼;凡是人为而做的形体动作却不带有练气养气的,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修炼。在中华传统武术中,各门派各拳种,都知道练气养气的重要性,心意拳同样如此。

心意拳是讲“天人合一”的。心意拳的“天人合一”修炼是采天地之阴阳灵气,用以培补人的自身,以达到均衡阴阳、调和气血、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这样一个目的。俗话说:“天有三宝日、月、星;地有三宝水、火、风;人有三宝精、气、神。”心意拳的“七步丹田功”正是修养人身的精、气、神的。

我们知道心意拳讲究周身六合,心意合一,它是以心意支配六合,以六合贯通心意的,所以,心意拳的丹田功,就是在练通三节(天、地、人)、达四梢、运五行,修炼先天之元气以培补后天之精气,以达到三还九转,返璞归真的。心意拳的气,就是丹田浑元气。心意拳的内气养练要本着用意不用力的原则,心平气和地循序渐进练习,只有这样才能练好,才能功成圆满。心意拳在练时要“眼前无人当有人,眼前有人当无人”,是非常重视实战搏击的,但实战技击只是心意拳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。没有内气的心意拳家,在实战搏击中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。心意拳认为,“有气才有力,无气则无力”。练习心意拳不能老想着打人,想打人心必动,心动就会心浮气躁,心浮气躁就不能平心静气地去修炼,心浮气躁就会内里生火,内里生火功夫就练不成。

从前对于心意拳的内功特别是丹田功的修炼是秘而不宣的,今天,为了弘扬心意拳,我将此功法介绍出来,以飨学者。

一、心意拳的丹田是指哪里?

练习心意拳,经常用到“意守丹田”和“气沉丹田”这两个词。练心意拳的人认为:“练成丹田浑元气,走遍天下无人敌。”心意拳家非常重视对丹田功的锻炼。但是,在“丹田”问题上有很多争论,有的说没有“丹田”,有的说有“丹田”。到底有没有丹田呢?道家始祖老子说:“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”按照老子的理论,我们可以推知,丹田只是一个名字。自然界里,天地万物,原无名称,只是后来人给它起个名字,因此名称只不过是个代号而已。我们是东方人,研究的是东方的中华传统文化,就一定要遵循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来研究。因此,按传统文化的观点,丹田是有的。丹田是名,是指人身体上某一部位的名称,它是人们修炼培植丹气的地方,人们把它叫做“丹田”。

有人说,丹田在“脐下1寸3分”,也有人说“在脐下2寸”,还有人说“在脐下3寸”。那么到底“丹田”在哪里呢?古人说:“夫气穴者,乃吾人胎元受气之初,所禀父母精气而成者,其名不一,曰气海,曰关元,曰灵谷,曰下田。心下,脐上,脐堂之后,命门之前,其上稍下,有个虚无圈子。”这就是丹田的部位所在。心意拳所练的“意守丹田”或者“气沉丹田。也是指心下、肾上、脐下、脐后、肾前、腰前,命门前这一大片地方,也可以说是人的腹部。

心意拳认为,人的丹田分上、中、下三个丹田。上丹田即人的两眉之间的印堂穴入脑处,也有人叫它祖窍穴;中丹田在人的两乳间的膻中穴;下丹田在脐下,寸3分处的气海穴。古人云:“在脐下1寸3分,前七后三正中处,归真气穴。所指前对脐轮后对肾,上有黄庭下关心,中空之一穴,又名金炉。”还有的人把会阴、涌泉也说成下丹田,真是“人身无处不丹田”了。

二、什么是意守丹田?

练习心意拳,经常用到“意守丹田”和“气沉丹田”这两个词。心意拳家非常重视对丹田功的锻炼。因此,就传统的历史来说,心意拳认为丹田就是培植丹气的地方,所以,练习心意拳的人把意念守在腹下1寸3分的地方,这就是“意守丹田。”

三、什么是气沉丹田?

我们认为,丹田是滋养人的全身的重要部位。人的腹部是软组织,内有许多空腔器官和实质性器官,这些器官的表面有丰富的内脏感觉神经分布。经常锻炼“气沉丹田”可使腹部神经得到激活。腹部还有气海、丹田等穴道,特别是丹田穴是人的精、气、神聚集所在,其中很重要的是身体前面的任脉和身体背后的督脉,不光任脉要通过人的腹部,而且人的十二经络都要通过人的腹部。经常锻炼“气沉丹田”,可使腹部的肌肉得到增强,“气沉丹田”能使人的大肠得到改善。

“气沉丹田”和“意守丹田”有什么不同呢?“意守丹田”是心意拳的养生所用的一种方法。它是用意念默默地意守在丹田这个部位,由入静而生气,这种修炼是心意拳的静功。而“气沉丹田”则是在呼吸时有意识地将鼻孔吸入之气通过肺部向下丹田压去,尽量让气贯到丹田这个部位,这是心意拳的动,功修炼。为什么这样做呢?因为心意拳家认为:气即是力,人们常说气力、力气即是指此。心意拳首先要修炼的地方,就是气海丹田部位。气沉丹田,也就是力的下沉,力下沉则下盘稳固,站立如桩,坚如磐石,不动如山岳,难知如阴阳。心意拳由此开始,再往上乘境界修炼。还有,不练功的平常人,在实际生活中会因某些事情不顺心时,会有气堵在心的感觉。这些人不妨练一下“气沉丹田”的动作,心里会自然好一些,通过“气沉丹田”使郁结在心胸的壅塞之气得到顺畅,你不会因一些小事而胸闷气滞以致得出病来。练心意拳的人就更不一样了,他们常练“气沉丹田”,是将上浮之气从上胸部往下沉到小腹丹田部,这样,自然会产生胸空腹实的作用;胸空则心中空空洞洞,上身自然虚灵开阔;“气沉丹田”,则气人腹结丹。练功之人能重心下降,保持住自身的平衡,功深时与人搏击则会如“不倒翁”。功更深者,“气沉丹田”则能导引气从丹田再往下走直人双足涌泉穴。这样,人与天地相合,吸天地之灵气,取天地之精华,用于技击则全身力从脚下起,达于五指而发于掌;用于修炼,则吸阴补阳,吸阳补阴,阴阳互补,健康长寿,颐养天年。

第二节 心意拳的内功练功法

一、呼吸

也就是吐故纳新。吐是用口吐出肺中之浊气,用鼻吸进新鲜之气,这种呼吸是鼻吸口吐。古人云:“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神补,神补不如练武。”练武之人的丹田为纳气之根,流之源。人的宗气、正气、元气汇聚丹田,即可发出雄浑无敌的力量。心意拳是以练气养气为宗旨的拳术,所以,特别重视呼吸。

心意拳练习静功基本上采用顺呼吸。顺呼吸也就是自然呼吸。自然呼吸就是用肺呼吸,它是用鼻子吸进气,肺部扩张,腹部平伏;呼气时肺部平伏,小腹凸起。一般开始阶段都是用鼻呼鼻吸,配合动作是动作伸展时为开,吸气;收缩时为合,呼气;这种练气养气的方法在心意拳中也可以叫作“开合功法”。

练习心意拳“七步丹田功”,开始阶段都是用鼻呼鼻吸,也就是自然呼吸。

二、调息

调息是心意拳炼气必不可少的。调息均匀后心平气和,方可练功。

每日练功的时间,最好是早、中、晚三遍练功。不论在什么时间,练功之前一定要先做调息。调息,顾名思义是调整呼吸的意思。练功的一呼一吸为一息。调息是在练功前,先用口向外吐气7口,是鼻吸口呼;做完吐气以后,改为鼻吸鼻呼,最好36次。等呼吸调整均匀以后,心平气和了,即可以做,“七步丹田功”法了。

三、人静

练功前的人静很重要,这是练功养气的第一步。古人说:“静生气。”意思是说,只有人静才能生出气来。所以,一定要先人静才能开始做“七步丹田功”。

入静时要做到神光内敛,意不外驰,杂念不能生,超然于物外,此时身体就像与天地融为一体,物我不分,这就是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此时练功者两耳似听非听,听而不闻;两眼似看非看,视而不见,处于此状态,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感觉。《心意拳谱》上说:“心要定、心定神宁;神宁心安,心安清静;清净后无物,无物行气;行气时绝象,绝象后必觉明,觉明则性灵,性灵则神通,神通万物有归着。”心意拳在人静时,两眼尽量微闭,心与眼合;意念集中在两眉中间的印堂穴(也叫祖窍穴)(注意:有高血压的练功者不能意守印堂穴,防止血压上升)。可以进行周身运气。气可由身体的前面上行归回中丹田(膻中穴),再由两肋上行到璇玑穴,往上直到两耳后的高骨处(重楼),归入泥丸宫。再运气时,气从泥丸宫往下再降到印堂穴,稍停一会儿,由印堂下行至喉头,从身体内直过夹脊,走过心窝到绛宫穴,经中丹田再到下丹田(脐下一寸三分)。由下丹田往上,要提肛;气经夹脊、玉枕上泥丸穴。依此路线气再到中丹田,静守中丹田可练折丹田。

四、贯气法

入静意守一会儿后,内视祖窍穴。可以以意领气,向下降气贯气。气下行时要沉肩坠肘,含胸拔背,松腰松胯,尾间微收。两手掌心向下,五指叉开向前,虎口相对,从上往下按。身体随手掌下按同时屈膝,慢慢下蹲,将气降到两脚的涌泉穴。当感觉气降到不能再降时,再由两脚涌泉穴顺两腿而上行,身体也随之站起。当气行到两胯的环跳穴时,两胯内缩,气到会阴穴。由尾骨处向上翻起,真气自然会上升。可由身体的后面上行,过命门——经夹脊直上玉枕——过玉枕到百会穴守一会儿,当再运气行气时,气从泥丸宫往下——再降到印堂穴,稍停一会儿,由印堂下行至喉头,从身体内直走过心窝到绛宫穴,经中丹田再到下丹田。由下丹田往上,要提肛,气经夹脊、玉枕上泥丸穴。依此路线气再到中丹田,静守中丹田,此时,只收气,不出气,气伏丹田。如此练习贯气以后,即可准备练习丹田功。

第三节 七把丹田功调练法

第一把 竖丹田

1.双手练法

[盘练法]身体自然站立,两脚分立同肩宽;然后身体往下,成似站非站,似蹲非蹲姿势,成半马裆步(图3-1)。先进行调息,等气息调整均匀缓和以后,心平气和,以意领气,将气沉于丹田守一会儿,再将气从中丹田上运至上丹田(印堂)。在向上运气时,两手上举,掌心朝上,五指叉开也向:上,手和身体随气的上升而上起。(图3-2)

当身体升到不能再升时(此时已经恢复原站桩式),两手翻掌,掌心向下,手掌和身体随着下落。意念也由上往下,落至下丹田(气海),身体蹲成马档步。两手要成鹰爪往下抓劲,要扣住气,不呼也不吸,停住意守一会儿。

这样手掌和身体一起上下:上升时身体直立,成站桩直立形,手掌心向上;下落时两腿微屈,成半下蹲姿势(如骑马式),手掌心向下。练此势要丹田随手掌和身体的上下起落而升降,如此反复练习,36次为一段。

说明:也有的人在练竖丹田功法时是单手。

2.单手练法

在做单手练法的一升一降时,一定要注意两掌的对称和均衡。

[盘练法]同前站好,然后蹲马裆步式,如图3-1。先上升左手,掌心向上,引气上升;而右掌一定要俯掌,掌心向下,两掌心成阴阳对称式,并且在左掌上升的同时,右掌往下捋按(图3-3)。然后右掌上升,右掌心向上,引气上升;左掌变成俯掌,掌心向下,这时两掌心已经成阴阳对称式。在右掌上升的同时,左掌往下捋按。(图3-4)

不管哪只手上升或者下捋,都要五指叉开,这样气力才能到指梢。

无论单手还是双手,一定要升起时身体直立,下降时身体下蹲成骑马蹲裆式。

第二把 搂丹田

[盘练法]身体直立,开左脚向左一步,两脚站立与两肩同宽,两腿似站非站,似蹲非蹲,同图3-1。两手翻掌,掌心朝上,虎口均向外,十指均叉开,由两胯旁向上托起,吸气;引气上行到百会穴(图3-5)。然后引气猛然下降。当气下行时,两手翻掌心向下,虎口相对,十指叉开均向前,随气下降而下按(图3-6)。要沉肩坠肘,松腰松胯,尾闾回收。

做搂丹田时两手如钩,从上向下做搂的动作,身体随之下蹲,两腿屈曲。气由两腿下行直到两脚涌泉穴。当气降到两涌泉穴时换气,气由涌泉穴顺两腿向上行,身体也随气的上升而逐渐站立。当气随手行到两胯环跳穴时,两胯里收,气到会阴,稍停一会儿;气再由身体前面向中丹田汇聚,然后再由两肋上行,到璇玑穴,过两耳后高骨继续上行到泥丸宫,再下行过雀桥,再将气归人中丹田。当气到中丹田时,两手指成钩,用手从外往里搂气(也可从上往下搂),但均要出手如钻,回手似钩。身体随搂气往下蹲,逐渐成骑马步。

如是两手往前搂时,手掌有前插的劲意;回搂时两手十指如钩,像钩子勾人一样。

注意:区别搂丹田和竖丹田,注意是两手从上往下为搂;两手从下往上起为竖。

第三把 坐丹田(又名蹲丹田)

[盘练法]站式同前。仍从气伏中丹田不动,但身体已经下蹲成骑马式,同图3-1。随身体下蹲时,两掌下搂按(图3-7),用掌搂时,其气下行。当气在意念引导气下行到下丹田,再顺两腿下行直到涌泉穴。当身体已经不能再下蹲、

两掌也不能再下按、气也不能下行时,身体慢慢直立站起,两掌同身体一起上升(图3-8),此时以意领气,由涌泉穴顺两,腿上行,直到两胯环跳穴时,两胯里收,气过会阴穴回升到中丹田。

如果继续练习,身体再由上往下,降气;身体上升,手掌成钩抓力而起,身体恢复成站立式,吸气。如此反复练习,36次为一阶段。

第四把 闸丹田

练法分为闸丹田和开丹田

此步功法,是吸气养气在中丹田,守住不动,聚气伏气。

1.闸丹田

[盘练法]练时身体上部要正直,两腿微屈半下蹲,头顶项竖,下颌里收,闭唇叩齿,舌顶上腭,两眼微闭;两掌掌心向内,十指叉开微屈,掌心内含,虎口均向上,两掌如抱一气球,抱在丹田两旁(图3-9),不紧不松,紧了手中气球会挤破,松了气球会飞掉。这样,扣住气在丹田中,就像闸门闸住水一样,蓄而不流,有内气不出、外气不入的感觉,这样自然会将真气聚在丹田处。此式是聚气和伏气,气只收不放。这种只蓄不放,就是闸丹田。

2.开丹田

[盘练法]站式同闸丹田。两手掌心相对,手背向外,由小腹两边向外慢慢展开(图3 -10)。外展时吸气,当感觉身体内吸满气以后,两掌掌形不变,再从外向里合,合时呼气(身型、手型均不动)。这样用两掌开合的方法来调剂身体内部的气的交流,以达到益气养气的目的。

练习此式,两手掌展开,就像打开闸门一样,身体由以意领气,将聚伏在丹田的气用意向身体四肢和周身散发,气自会溢贯全身,全身无处不到。这样将聚伏在丹田的气向全身发散,也就是开丹田。

有的练习者是将闸丹田和开丹田放在一起练,实际此两式就是心意拳运气的“开合练气法”。

第五把 砸丹田

我在《心意拳》一书“心意拳内功功法”中第5式名叫“击丹田”,其实也就是“砸丹田”。心意拳的每一手一式都有很多种练法,但万变不离其宗,其主要目的仍在“丹田功法”,是为练气养气而已。

[盘练法]此步功法是练习前几步功法,身体内部有了一定的内气充实以后,再对自己的丹田进行进一步的锤炼。练时取直立站式或者半下蹲式均可。

现以半下蹲式为例:马裆步蹲好,两手攥拳,分别置于两腰部。先出左手,向左外抓取,就像从空气中抓气一样(图3 - 11)。手运到身体左前方时,由掌攥成拳,拳眼朝外,用拳的根部向自己的腹部左侧捶击(图3 - 12)0接着出右手,反掌向右外抓取,也是像从空气中抓气一样(图3 - 13)0当手运转到身体右前方时,右掌由掌攥成拳,拳眼朝外,用拳根部向自己的右腹部捶击(图3 - 14)0这样两拳反复捶击腹部,捶击力会震动丹田。锻炼日久,自然丹田气足,内功坚实,身强力壮,功力大增。

记住:每次捶击小腹丹田,手向外抓时要用力吸气,捶时要鼻中喷气,这样可以锤炼身体抗击打的能力。

图3-13 图3-14

第六把 射丹田

当以上几步功法练习一段时日、内气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后,可感到内气充盈,周身气力越来越大,此时可以做射丹田功法。

【盘练法】 先立正站好,然后左肩前领,左脚向前进一步,落地后屈膝成弓步,右脚在后,腿挺直,这在心意拳中叫“牮柱步”。两手成掌,掌心向下,十指叉开向前,左掌放在左膝内侧,右掌按在裆部(图3 - 15)。练时全身合力,吸气;两掌用掌根撞击小腹处,向前抖击,呼气(图3 - 16),是为射丹田。意在将丹田内之气向前方射出,就像将箭向前射出一样。

第七把 养丹田

[盘练法]立正站好,开左脚向左方,两脚掌微内扣,距离与肩同宽。十趾抓地,脚心内含。然后身体微微下蹲,两膝微屈。尾闾中正,头顶项竖,下颌向里微收,闭唇叩齿,舌顶上腭。虚胸实腹,神态自然。两手掌掌心向上,虎口均向外,十指叉开向前,由身体两侧胯际向上托起,托起时谷道上提,吸气,两掌一直托起到头顶前方(图3 - 17),意存百会穴,守一会儿。变双掌掌心向下,虎口相对成圆,如抱一气球,从头顶前上方往下按。一直按到丹田气海处(图3 - 18),呼气。然后两掌一直抱在小腹丹田处不动,不再注意呼吸,意在丹田处养气。此时要两眼似闭非闭,意守丹田,由意守而入静,由静而人定,由定而心安,由心安而神宁,神宁而清净无物象,无象则觉明,觉明而神通万物,万物归为一元。这是心意拳养丹田内功的绝好方法。

PS: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,只为个人学习,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(作者)不清晰而未署名,望见谅。尊重原创作者版权,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。温馨提示: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,是否适合自己,要辩证地看,不盲从。祝各位武运昌盛!

热门手游排行榜